胡鞍钢:召开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是前所未有的思想之争,学术之争,道路之争,路线之争,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各方都想影响“十八大”报告,激发了我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在国内竞争,还要从世界同行竞争,而且我们竞争对象是明确的,我后面会介绍了,不仅要在出版方面走在他们的前面,而且最重要的要提出更具价值,更具意义的知识成果。所以,我的体会是不惟书,不惟上,更为重要的不惟洋,要为实,在学术竞争中建立起学术自信,学术自信从而提高我们对中国的自觉、自信。
同时,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就把这个研究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让所有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我称之为实战,实践。这样才能够出真知,才能长真本领,才能有竞争力。因为25年前,我当时作为博士生曾经在人民大会堂聆听的“十三大”报告辅导报告,回来我们就进行国情研究,才有1988年《生存与发展》的国情报告。如果让这些学生现在开始参与到这样一个研究过程中,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他们也一定像我这样的为党的代表大会出谋划策,贡献知识。因此,我们是把实战和长远的人力资本投资紧密结合起来,这里就有必要做一个事后评估,对我们这几本书做点评或者总结了,特别是“十八大”之后,也算是一个学术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