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 邓迎香在香菇大棚查看菌棒。 肖家云摄
右图 邓迎香在麻怀隧道口与开车经过的村民打招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吴秉泽摄
今年1月底,一场寒流让贵州南部的麻山地区进入到“凝冻模式”,呵气成雾。
虽然寒意逼人,但群山环抱中的罗甸县麻怀村却呈现出别样的热闹景象,村民们正干劲十足地搭建着白色塑料大棚。
“去年试种香菇成功了,今年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痹谙殖〔榭垂こ探鹊穆榛炒宓持Р渴榧堑擞愀嫠呒钦?,正在搭建的食用菌大棚有1万平方米,可种30万棒香菇,投产后年销售额预计可达350万元。
为早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作为麻怀村的当家人,邓迎香带领村民起早贪黑,凿隧洞、兴产业,让麻山深处的这个小山村一步步走上了“小康路”。邓迎香,被称为“新时代愚公”。
建成隧道天地宽
走在麻怀村的穿村硬化路上,环顾四面,满是高耸的裸露石山。
一山之隔两重天。由于山高坡陡,麻怀人自小就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出村得翻垭口、经悬崖、扶峭壁,需耗费两个多小时。生活物资拉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恍如“世外桃源”。
“赶乡场卖点儿农产品,清晨4点就得起床,去晚了,蔬菜就蔫了?!甭榛炒逶持Р渴榧峭艄蟛呕匾淦鹬暗娜兆?,连连叹气。
最为困难的还是上学的学童,9点上课,6点必须出发,一天一个来回?!坝捎诼吠驹抖?,村里的孩子都要晚几年上学?!贝逦嶂魅蔚伺艋匾渥约旱那笱Ь?,村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太累了,上课打瞌睡是常事”。
上世纪90年代初,邓迎香不顾父母反对,沿着崎岖的山路,上一山又下一坡,嫁到了麻怀村。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陡峭的广山坡,任谁都不敢做搬走大山的梦。
1993年,邓迎香3个月大的儿子突发急症,夫妻俩急忙往医院赶,还没翻过山,儿子就停止了呼吸。悲痛欲绝的夫妇俩决定逃离这大山,外出打工。
1999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然而大山阻隔,电线杆和变压器无法抬进村里,村民用电的愿望被迫无限期推后。
一时,麻怀村民急了眼,决定以广山坡半山腰40余米长的溶洞为突破口,掏出一个进出麻怀的隧洞。
说干就干,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麻怀村民集资1500多元,购置大锤、锄头及蜡烛、煤油等物资,于当年农历冬月初八正式开工。到2001年冬月间,全长216米的隧洞基本打通,虽无法通行交通工具,但已足够把电线杆抬进村里,村民出村的时间由两小时缩短至15分钟。
此后,麻怀村民又多次施工拓宽隧洞。到2004年初,隧洞已能勉强通过摩托车和马车。从此,麻怀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山间的新房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一年,在外饱经风霜的邓迎香也回到了麻怀。
2010年国庆假期,邓迎香的女儿李琼出嫁。适逢雨天,隧洞里淌着没膝深的泥水。身披婚纱的李琼不得不脱下皮鞋,换上塑料拖鞋,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里踉跄前行,几次差点跌倒,婚纱上沾满了泥水。
送女儿出了洞口,看着一身狼狈的女儿女婿,已经担任村干部的邓迎香决心把隧洞拓宽拓高,“像真正的隧道一样,能过汽车”。
回到家,邓迎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李德龙,得到一句“你疯啦”的回应。与村民开会商量,50多人七嘴八舌地足足吵了4个小时,最终还是没有结果。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邓迎香见无人支持,于2010年冬月,独自一人走进洞内,抡开了铁锤,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她的执著感动了自己的丈夫和村民,全村人再次走上拓宽隧洞的工地。
资金缺乏、炸药不足,致使隧洞拓展工程一度搁浅。邓迎香放下铁锤,四处“化缘”,最终县环保局资助了3万元,让她又看到了希望。
有人质疑3万元能否拓宽隧道,邓迎香不服气地说:“有3万元钱要干,没3万元钱也要干!”她和村民用7800元买来拖拉机,又用余下的钱购置炸药、雷管等材料,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邓迎香带领全村的村民终于在2011年夏天,基本完成麻怀隧道的主体工程,宽度增加到3.9米至5米,高度增加到3.5米至5米,能通过5吨重的小货车。
2014年底,罗甸县交通部门整合资金180多万元,对麻怀隧道做了加固维修,并硬化了村公路。
便捷平坦的水泥路,圆了深山里村民世世代代通达村外的梦想。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6个村民组、数千名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麻怀村脱贫奔小康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麻怀隧道自动工以来,共燃烧蜡烛2300多支、煤油100公斤,村民投工5800多个,凿出炮眼2000多个,挖出砂石约1.5万立方米。
发展产业促脱贫
尽管隧道通了,但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大多数人仍然在贫困线边缘生活,外出务工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3年,邓迎香当选麻怀村委会主任,2016年10月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麻怀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落在了邓迎香这个外来媳妇的肩上。
“带动村民脱贫增收,是我这个当家人的头等大事。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上任之初的邓迎香,决心带领全体村民摸索一条脱贫致富路。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适合麻怀的产业项目。先后与人合作试种铁皮石斛,制定出养殖肉牛、绿壳蛋鸡,种植中药材、果蔬的产业发展规划。
凭着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拿出手头积蓄,办起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她还鼓励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租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在邓迎香的动员下,纷纷回乡创业。
此前一直在福建务工的袁端生,2016年回麻怀村过春节。邓迎香知道后多次上门做工作,讲政策、谈变化,最终说动了袁端生回乡创业?!翱吹降舜蠼愕母删?,我对回乡发展充满信心?!比缃?,袁端生已养了100多头黑毛猪。
在邓迎香带领下,麻怀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不仅退出了贫困村行列,去年的人均收入达到约8200元,不少村民还购买了农用车、面包车,甚至开上了轿车,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村里也有了文化活动场所。
“二次创业”奔小康
去年8月底,麻怀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形式,合作成立了贵州迎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若干分公司和农业经营实体,以“1+N”的控股方式,打造集种植、养殖、餐饮服务、励志培训、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
2017年10月份,邓迎香作为党代表出席了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她看到了麻怀村发展的新机遇。
2017年10月27日一早,刚刚回到麻怀村的邓迎香就和村民们分享了自己从北京带回来的“好消息”——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美好蓝图?!被匾淦鸬笔钡那榫?,邓迎香至今还很激动,“这些鼓舞人心的目标,把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p>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邓迎香一边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一边和村干部一道谋划麻怀村未来的发展规划。
“麻怀村虽然退出了贫困村行列,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钡擞愦烊迦褐谌妨⒘诵碌姆⒄鼓勘辍浞忠劳杏攀谱试?,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奔小康”的目标,大力实施“田土种稻菜、林下栽菌菇、圈里喂猪牛、庭院建果园、农家办旅游”等增收富民工程,力争到2020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目前,一批事关麻怀村长远发展的大项目正陆续上马:30万羽鹌鹑圈舍已经建好,鹌鹑苗已上架,该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年利润80万元,解决20人的长年务工,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分红20万元;100头肉牛养殖场圈舍已经建好,开春进牛,村集体可增收7.7万元,每户实现分红增收2000元……如今,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正稳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
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哪些"量身定做"的扶持
2018-02-27 08:52:39
-
马克龙为何给外资购买农田装上"法规之锁"
2018-02-27 08:52:39
-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为何感动千万人?
2018-02-27 17:00:50
-
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补课有多贵!
2018-02-27 17:00:50
-
3月1日起,驾驶证“销分”有大变化!
2018-02-27 17: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