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新华社华盛顿5月17日电(记者周舟)17日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时间与社会隔绝会导致哺乳动物的脑区发生变化。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发现,被“禁闭”2周的小鼠出现显著的行为变化,包括对陌生小鼠攻击性增强、有持续性的恐惧表现、对威胁性刺激更加敏感。
如果小鼠经历的是24小时这样短期的社会隔绝,不会出现显著的行为变化,长期隔绝才会导致上述变化。
研究显示,长期的社会隔绝会增强小鼠体内基因Tac2的表达,导致名为“神经激肽B”的物质在杏仁核和下丘脑等负责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脑区中蓄积。此前对果蝇的研究也显示,这个基因会让“孤独”的果蝇更具攻击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使用药物奥沙奈坦来阻断“神经激肽B”的功能,可让行为异常的小鼠恢复正常。
论文作者之一、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大卫·安德森说,奥沙奈坦原本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躁郁症,临床试验表明该药对人类安全,但治疗效果不佳,新研究有望让这种药物用于治疗因社会隔绝导致的精神异常。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
热帖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