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7月12日电 题:记者手记:不同的安置,相同的温情
新华社记者阳建
河堤内的洪水水位正在逐渐下降,刘汉碧带着13岁的小孩,躺在安置点的席子上,期待着早日回家打扫卫生。
两天前,汹涌的洪水,冲垮了湘江支流洣水衡东县段的两处堤岸。刘汉碧的房子就在决口附近,整整淹掉了一层楼。救援人员开船,把她和其他村民一起从洪水中营救出来,转移到位于霞流镇大村湾学校的安置点。
崭新的帐篷、干净的被子、甜甜的八宝粥、小朋友喜欢的乳酸菌饮料……记者12日在这个安置点看到,一堆堆救援物资码放整齐,几个小朋友正在玩耍。
“有饭吃,有水喝,日常生活用品都有,还有医生看病?!绷鹾罕谈嫠呒钦?,“这里的志愿者服务很周到,很热情,除了送水送饭,还给老弱病残喂药,给我们点蚊香?!?/p>
据初步统计,作为湖南这一轮洪水的重灾区,衡东县紧急转移安置了26162人。当地政府在每个受灾的乡镇都设立了安置点,镇村干部、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24小时驻守,全方位照顾受灾群众。
据记者了解,大村湾学校安置点收留了来自附近好几个村的转移群众,三层楼都住满了,每天还有一两百人过来领盒饭、饮用水等物资。
除了政府设立的集中安置点,一些热心村民把自己的家也变成了“安置点”。
新塘镇石杨村,离洣水河堤不远。9日早上,洪水越涨越高,村子里大片农田被淹,眼看房子也要进水。房子地势较高的8组村民曹小珍,跑向低洼处的邻居家,一边帮大家往楼上搬东西,一边挨家挨户劝说有水淹风险的邻居转移到自己家去。
把十几个邻居转移到自家后,买米、买肉、买蜡烛,收拾床铺、沙发,洗碗筷、擦饭桌……丈夫不在身边的她,抓紧时间把家里收拾一番,俨然是一个临时“安置点”。
烧火、洗菜、炒菜……到了饭点,她给邻居们做起了饭菜。两张桌子,几个家常菜,十几个转移而来的受灾村民,借着烛光,吃起了热腾腾的饭菜。
“小珍婶婶太热心了,又管吃又管住?!贝迕裉饭隳雀卸每蘖?。
“我做这些再正常不过,因为我的老房子也遭过洪灾,是邻居们伸出了援手?!辈苄≌渌?,1994年当地曾遭遇特大洪灾,家里的土砖房倒塌了,自己就是借住在邻居家。
记者走访发现,群众自发建起的“安置点”还有很多。
离开大村湾安置点时,霞流镇妇联主席向桂平,正带着志愿者在清点安置人数,梳理哪些群众准备返回家中,还需要哪些后续帮助。
从政府集中安置到群众自发“安置”,从盒饭到“烛光晚餐”,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温情。
这种温情,抚慰了洪水中的乡邻,延续了人间大爱……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