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珍爱地球生命 新华社发 武丹 作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题:呵护蓝色“心脏” 疏通资源“血脉”——写在第51个世界地球日之际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杜康、蒋芳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占地球面积71%的地球“心脏”海洋怎样了?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如何更好疏通资源“血脉”?珍爱地球,我们应坚持低碳生活,把环保行动融入日常,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贡献一份力量。
插画:?;さ厍虼有∈伦銎?新华社发 张柯 作
“微”塑料成海洋“杀手”
除了气候变暖和过度捕捞等,作为地球“心脏”的海洋,还面临着“隐形杀手”的威胁:微塑料。
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200万至800万吨塑料会进入海洋。那些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就是微塑料,它们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难以降解,可以在海里存在数百甚至数千年。微塑料会对海洋生物带来负面影响。受微塑料污染的海洋生物还会出现在人类餐桌上,最终可能威胁人类健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君介绍,他们在南沙海域进行的微塑料调查中,22种珊瑚中全部检测出微塑料,29种鱼的样品中,80%的鱼类样品中含有微塑料。微塑料除了本身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外,还会附载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
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微塑料调查与研究。在“向阳红01”船全球航次中,科考队员获得了近千份海水滤膜样品。初步数据分析发现,微塑料在全球各大洋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一些洋流汇集区丰度更高,并且在南极地区的海水中也有微塑料存在。
专家表示,微塑料是完全人为的陆源污染物,应警惕微塑料对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威胁持续升级,严格禁止向海洋直接排放废弃物,强化废水处理,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和回收,并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对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认识。
漫画:呵护我们的家园 新华社发 王威 作
垃圾分出“新资源”
2019年7月1日,上??颊酵菩欣掷?。这件身边小事推行不易。为督促居民分类,上海几乎每个小区都组织志愿者,定时定点守在投放点边上检查分类质量,指出不当之处。
定时定点,意味着很多居民扔垃圾要绕远路,志愿者要冒着夏日酷暑和冬日寒风守在垃圾桶边。为了这件小事,大家劲儿往一处使。
坚持了这么久,上海交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单? 2019年底,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4049吨,较2018年底增长431.8%;湿垃圾日均分出量7453吨,较2018年底增长88.8%;干垃圾日均处置量17731吨,较2018年底下降17.5%。根据上海最新的发布数据,2020年底,上??苫厥瘴?、湿垃圾、干垃圾的日均回收量将分别达到6000吨以上、9000吨左右、16800吨以下。
垃圾分类,到底带来哪些改变?过去被我们一直忽视的垃圾变废为宝了。
在上海田强环保的中转基地,一垛垛的快递塑料包装袋,看起来颇为壮观。这种最外层包装袋,过去只能被拿去焚烧。现在由于分类做得好,省去挑选和处理费用,有了利用价值。据负责人介绍,这些塑料经过造粒,售价可达5000元/吨,用来制造城市管网。
漫画:青山绿水留子孙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环保教育当融入日常
戴上VR昆虫头盔,以昆虫视角看世界;点击屏幕上游动的小鱼,听听它们的故事;按动墙上的按钮,了解海平面升高的危害……江苏省扬州市环保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一年多来,新颖的互动体验式展示让市民、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有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去处。
据介绍,扬州环保教育基地按照“一季一主题、一月一系列”原则,通过策划系列主题活动,着力打造集科技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环保宣教阵地及学生教育和实践基地。
其中,环保教育主题馆为互动体验式展示,可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环保知识。同时,当地政府将环保教育向环保企业和单位拓展,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生态环境工作,增加?;ど肪车淖跃?,实现良性互动。
“最吸引我的环节是参观企业,带领孩子探索垃圾去哪儿的秘密……”家长王女士表示,通过参观企业,深入环保园区,亲身体验变废为宝全过程,既增进公众对环保事业的了解和认识,又能争取广大群众对环保园区发展的支持和认可。
扬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环保不仅是一个主张,也是一种教养、一种看待世界的大格局。地球日每年只有一个,但环保教育却应该融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以小手牵大手,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