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制裁接踵而至 伊朗举措收效甚微
自2006年以来,联合国已对伊朗实施四轮制裁,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等还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去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认为伊朗至少在2003 年年底前曾从事与核爆炸装置有关的活动。报告一出,美国和欧盟陆续对伊朗采取新一轮制裁措施。去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防预算法案,对伊朗追加制裁,把矛头对准与伊朗央行有商业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
今年1月23日,欧盟挥出重拳,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央行实施制裁。根据相关决议,欧盟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转运原油和成品油,还禁止欧盟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化工产品,禁止欧盟成员国向伊朗出口石油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禁止欧盟企业继续向伊朗石化产业投资或与伊朗相关企业合资经营新项目。不过,欧盟正式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的时间要到7月1日。
两周后,奥巴马下令冻结伊朗政府和包括央行在内的伊朗所有金融机构在美国境内的所有资产。
石油出口是伊朗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占伊朗全部外汇收入的 85%以上,一旦石油出口受到制裁,伊朗本已十分艰难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打击。而对伊朗央行的制裁,将导致伊朗外贸结算面临问题。早在欧盟决定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之前,由于长期遭受制裁,伊朗经济就已经面临严重困境: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货币疯狂贬值,物价快速上涨,外国投资不断减少。
为应对货币贬值和通胀,伊朗央行推出一系列措施。央行1 月18日宣布禁止民众持有外币,要求人们将外币存入或卖给银行。一周后,央行又宣布将各金融机构本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从 13%大幅提高至21%,以抑制本币贬值和通胀。第二天,央行再出新规:自1月28日起,国内所有金融机构必须以1美元兑换1.26 万里亚尔的官方汇率买卖美元。
但央行上述“组合拳”收效甚微,止不住人们对里亚尔币值下跌和通胀的担忧。目前通胀已引发民众的普遍不满,物价大幅上涨成为民众热议的一个话题。近8年来,伊朗国内通胀率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菲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通胀率达到35%-40%。
本网驻德黑兰记者杜源江
(未经允许,其他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