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题:“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新华社记者陈芳、杨玉华、董瑞丰、陈聪
历史在这里交汇,又在这里递进。
?。玻埃保改辏痹拢溉?,人民大会堂,中国“火药王”王泽山、“病毒斗士”侯云德共同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握住两位大奖得主的手。
如潮的掌声,是对复兴大道上科技成就的礼赞,也是对中国坚定走创新之路的共鸣。
?。矗澳昵?,同样如潮般的掌声曾在这里响起。万众瞩目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时代强音。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疤煅邸碧娇?、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背后蕴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高度自觉。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13亿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开启新征程。中华大地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创新周期已经开启……
穿越历史的回声——一个国家的梦想与“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在中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保玻埃保纺昴?,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人物,首次出现了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面孔。
量子技术的潜力令人难以想象:经典计算机需要100年才能破译的密码,量子计算机可能在几秒间就突破。世界竞逐因此你追我赶。
要让量子技术这个决胜未来的关键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这是“第一生产力”自觉在潘建伟心中投射下的梦想火种。
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在中国科大量子存储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2017年4月20日摄)。新华社发(张大岗 摄)
?。玻纺昵?,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的潘建伟,只想搞明白量子力学“为什么”,在他身上萌动着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青年人的科学求真热情。
决心把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做成世界第一,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他被问及最多的就是:“这个靠谱吗?”“美国都没做成,你有什么把握?”
潘建伟憋了一股劲,他想证明,在这片曾诞生四大发明、墨子、张衡的土地上,千年之后,依然能为天下之先。
十多年间,从多次刷新光量子纠缠世界纪录,到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回答“爱因斯坦之问”……为了量子梦,“量子军团”分秒必争,“敢于冒险”的火花在自觉实践中绽放。
当潘建伟向量子之巅“进军”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一家企业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呱呱落地,他们也要向科学技术发起“冲锋”。
?。玻埃保改?,这家名为华为的中国通信企业稳居世界五百强,年销售额达6000亿元。18万华为人中,接近一半的人从事研发,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团队。
?。常澳曜ㄗ⒆鲆患虑?,就是“对准全球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心里,对“第一生产力”的自觉,就是守住这座“上甘岭”,守住华为的“创新之魂”。
合肥,中国经济版图中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色。不沿江、不沿海、没有大矿。
对这个“追赶中的城市”而言,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的自觉?就是破除机制束缚,打破科研与生产力之间那堵“无形的墙”。
?。玻埃埃茨?,合肥申请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一举动,一度被视为“冒进”。
在全国率先破除“科技三项经费”体制,改“按类分配”为“按需分配”,对科技创新主体,不问出身,真干真支持!
这样的突破,和上级的统计口径“对不上”。但改革一步一步推进,合肥的“科技创新链”变得越来越完善。
主动邀请京东方落户,拿出近百亿元共建合资项目。到2017年底,最先进的液晶面板在这里投产,合肥跻身全球液晶面板显示产业重要基地。
人们恍然大悟:如果没有多年前“第一生产力”的充分自觉,这个内陆城市怎会诞生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
工作人员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查看混合磁体装置(2017年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干部主动去科研机构“挖宝”,搞“精准成果孵化”……十多年来,合肥“无中生有”了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多个新兴产业,热核聚变、稳态强磁场率先突破,区域创新能力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这是一场沉默者的长跑,既要有创新的‘眼力’,更要有坚守的耐力?!卑不帐∫晃涣斓颊庋芙岷戏实淖跃踔?。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走向。
当沉睡的东方民族跨越百年沧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聚力创新发展实现赶超,成为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钡诵∑降木渎鄱险窳Ⅰ?。
如一声春雷,长期以来禁锢创新的桎梏打开了,萧瑟许久的大地迎来科学的春天。
“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自觉,在1978年的中国,播下一颗巨变的“种子”。这颗神奇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察绥宁甘青新六省……经济价值甚微,比平津及沿江沿海一带,肥瘦之差,直不可以道里计?!贝笪鞅比绾瓮晃??这是几十年来摆在中国西北角的“天问”。
八百里秦川的平分线上,中国唯一不依托大城市的“农字号”高新区给出时代答案。在这里,“第一生产力”正演绎新的精彩。
杨凌曾是西北角一个“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荒峁峁。1997年,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区在此批准设立,为西北角脱贫指明了方向。
土苹果没水分没甜味怎么办?在果树旁套种油菜,品质堪比红富士;热带水果养不活怎么办?用LED补光、用二氧化碳施肥,就能在大棚里实现“南果北种”……千百年的土办法在这里遇上自主创新的火花,现代农业梦在“第一生产力”自觉的活力中充分涌流。
“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币慌福岛蟠笱谡饫镆∩肀涑伞芭┥4纯汀薄巴寥酪缴?,一批农业科学家被冠以辣椒大王、杂交油菜之父、白菜女王的称号……这座被赋予“国家使命”的“农业特区”因自觉创新重获新生,“杨凌农科”品牌价值已超600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痹谝韵敖酵疚诵牡牡持醒氪煜?,中国创新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强调的是创新的战略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痹谥锌圃嚎萍颊铰宰裳芯吭涸撼づ私谭逖壑?,正是这个“第一”的认知,解放了创新活力。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一种动能,让顶尖人才资源不断蓄积。
?。玻叮低颉玻埃保赌炅粞Щ毓嗽钡淖苁?,一个史上罕见的“归国潮”正在出现,带回全球最先进的创新理念。
?。常福吠颉玻埃保赌暄蟹⑷嗽弊苁?,一支强大的科研创新队伍屹立世界东方。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一个“人”字带来自觉创新的不竭动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越来越成为全民族的一种精神自觉与行动自觉。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一股洪流,通过改革红利得以磅礴而出。
敢于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新路,是勇敢者的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蒲腥嗽比绾渭扔小懊孀印备小袄镒印??“松绑”+“激励”成为中国科技改革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千里马”正在创新沃土上竞相奔腾。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时代伟力,助推中国实现历史性跃升。
?。玻埃保纺辏保苍拢度?,满载乘客的西安至成都高铁列车呼啸穿过秦巴山脉。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沉吟、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铁路蓝图,在新时代的中国化为现实。
每天早高峰,全国平均每分钟有4万份手机叫车的订单等待响应;每百位手机网民中,就有七成在用手机支付;中国网购人数和网购交易额达到全球首位……中国全方位创新的活力曲线图在世界铺展。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第一动力’结出累累硕果,让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开拓者、引领者?!敝锌圃涸撼ぐ状豪袼?。
新时代的飞跃——“第一动力”的自觉引领中国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
?。玻埃保改晷履旮展?,北京,雁栖湖畔。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的大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历史、科学与哲学的宏大命题——
“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是什么?”“中华民族有什么样的创新特质?”“新一轮科技革命如何释放发展生产力?”……
西装革履,一丝不苟,聚光灯打在台上,中科院院士张杰正在为大家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千余名硕士生、博士生,他从东西文明发展曲线,一直讲到新时代的战略选择。
“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这是文明史上改变世界的创新之举,深刻揭示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发展规律?!闭沤芩?。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玻埃保衬辏乖?,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关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毕敖阶苁榧堑男撅嫌辛?。
“第一动力”的自觉,在新时代加速孕育、萌动,在中华大地上渐次开花。
——这是对“第一生产力”认识的飞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导我国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玻埃保的辏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p>
?。玻埃保赌辏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成为面向未来30年推动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玻埃保纺辏保霸?,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这是中国领导人远见卓识的清醒判断,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伟大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的科学理论飞跃,标志着党对“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短短五年,中国的决策者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魄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实现多点突破。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强化,中国正站在飞跃发展的新起点。
短短五年,科技体制改革“涉深水”,向多年束缚创新的藩篱“下刀”;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中国高质量增长的跨越期,“第一动力”成为强大引擎。
超过8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成为年度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6.9%的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心针”。新年伊始,中国经济交出的这份“提气”的成绩单,诠释了这个东方大国为世界作出的发展性贡献,这是对“第一动力”的深化理解。
当经济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用创新续写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为中国“找寻”与“探索”现代化路径的必然选择。从解决好产业转型升级“卡脖子”问题,到通过科技创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第一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新关口。
2017年12月6日,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由西安北站驶出的列车经过西成高铁跨西宝高铁特大桥。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高铁、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卫星成体系走出国门,中国桥、中国路、中国飞机……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编织起新时代的希望版图。
“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当浪潮接替期,便会涌现新的窗口机遇?!薄独顺敝邸纷髡呶饩衔?,从西学东渐到成果井喷,曾错失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中国,如今已迎来创新能力突破的拐点。
——这是世界格局的重塑期,“中国号”巨轮驶向新彼岸。
中国发明,世界受益。支付宝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商家,20多个国家、数百座城市分享绿色骑行的“中国模式”。
“泰国版阿里巴巴”“菲律宾版微信”“印尼版滴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许多在中国热门的移动应用实现本土化,让当地民众体会到“互联网+”的方便与实用。
依靠“第一动力”的自觉,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以上,是举足轻重的稳定器与压舱石。
依靠“第一动力”的自觉,中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
依靠“第一动力”的自觉,中国从模仿者、跟随者变为世界各国期望搭乘的创新发展“快车”“便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自觉之路”,是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中国道路”。
新征程再出发——唱响“第一动力”的进行曲,闯关夺隘
“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望一年来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饱含深情地说。这既是对过去成就的高度赞扬,更是对未来奋斗的激励鞭策。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到了19世纪,骤降为0.4%。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著名的“李约瑟之问”,让无数中国人扼腕深省。
而今,站在新时代,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之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条件和能力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近500年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重大机遇,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爸泄惨煤每萍嫉谝簧Φ挠辛Ω芨?,树立创新自觉与自信,走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笨萍疾康匙槭榧峭踔靖毡硎?。
这是一场朝着科技创新“无人区”的新远征,中国应敢于“领跑”。
?。玻埃保感履暌潦?,中国暗物质卫星“悟空”号团队的科研人员紧锣密鼓地投入一场新的科研国际赛跑?!拔蚩铡蓖哦硬痪们叭ヅ分薜暮献骰狗梦?,会议室陈列的该领域全球最知名的三个科学标志,“悟空”赫然在列,他们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育婴室的恒温箱里(资料照片)。北京时间2018年1月25日,它们的“故事”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新华社发(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提供)
从“天眼”到“悟空”,从深海载人到量子保密通信,从酿酒酵母染色体人工合成到“克隆猴”诞生,中国对科学和技术“无人区”的探索日渐成为常态。
“聚沙成塔,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让越来越多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敝泄こ淘涸菏口仡?。
这是一场国家创新体系的新比拼,中国用“国家行动”发起创新总攻。
?。玻埃玻澳杲氪葱滦凸倚辛?,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适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九大报告里,创新型国家的总攻目标已然清晰,从国家到地方,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就要加速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解答‘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创新之问?!卑状豪袼?,这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重大命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是唯一选择。
在“创新之城”深圳,“未来30年怎么干”成为主政者的新时代之问。在1月中旬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深圳提出了再出发的新目标:2035年将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在“经济高地”苏州,牵手大院大所“创新源”,在资源集聚上做“加法”,成为发展新路径。一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追求原创性成果、构建标志性平台、打造开放性创新生态的“创新四问”行动,正在重塑苏州的发展之路。
在“数据新城”贵阳,“中国数谷”建设正加速“西部洼地”崛起。通过建设“扶贫云”“福农宝”,越来越多的农户不仅有了帮扶“朋友圈”,更分享到智慧农业的新福利。第一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所在地……贵阳坚定不移把发展大数据作为战略引领,推动全省发生从思维模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创新“质变”。
这是一次凝聚全球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新赛跑,谁拥有更多人才谁就拥有创新优势。
人才,未来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已成为创新强国人才建设的短板。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各方人才,做伟大复兴“生力军”。
抓住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中国不能等待、不能懈怠。
以建设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为目标,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更加科学地配置资源,激活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中国寻求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有根本性转变。
增强中国技术、商业模式输出能力,实现从被动跟随向积极融入、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的历史转变,中国致力探索以人类健康和幸福为目标的新发展模式。
行路有道,东风正来。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一动力”的自觉,已成为标示创新中国的新标杆,汇聚起创新发展征程上的磅礴力量,书写着决胜未来的新奇迹。(参与记者:徐海涛、周琳、刘宏宇、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