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间是标注前行步伐的刻度。10年不长,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它只是转眼一瞬;10年不短,对一个经历过巨大灾难的地方,人们从伤痛中跨越,再向未来出发,每一个步点都刻骨铭心。
每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历史,凝聚着一种力量。它不仅告诉我们有着怎样的过去,也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未来。
10年前的那场8级强震,摧毁了千万人的家园,大地为之哭泣。10年后的今天,重回灾区的人们惊叹于废墟上绘就的美丽画卷,惊叹于那里的人们脸上的舒心笑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然灾害固然造成了锥心的伤害,但也让我们心手相牵、众志成城,激励我们迎难而上、力量倍增。10年,恍若新生。
数据可以为证: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从灾区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到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再到投资消费、居民收入,2017年均为2008年的3倍左右;10年间,39个重灾县经济增速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
走过10年,回望10年,此时此刻,人们最想了解的,是透过10年巨变的时间轨迹,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对于四川、对于中国乃至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二
10年重建发展,10年奋斗历程,不仅使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且为人类社会有力有效应对巨大自然灾害提供了四川经验、中国方案。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共存。海啸、火山、洪水、地震……正是在这种战天斗地中,人类得以生息繁衍,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p>
不向灾害低头,方能跨越灾难。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就会发现,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光辉诗篇。同样与巴蜀大地结缘的“李冰治水”,成为了顺应自然、治理水患的千古名篇,成就了享誉世界、泽被后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面对全人类的共同难题、共同挑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应对之策、重生之路,无疑是超越国家、地区界限的,理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当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0年前的那一刻: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强震猝然来袭,震恸中国。它同时也将一场大考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争分夺秒用好抢险救人的“黄金72小时”?怎样面对规??涨?、难度空前的恢复重建“世界性难题”?世界在看着中国,人类社会在看着我们。
10年,这是一段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的历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灾区人民顽强拼搏、感恩奋进,在时间的年轮中,深深铭刻下从灾难走向胜利的永恒印记;在大考的试卷上,激情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
我们同样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0万户37万人无家可归,最后一户入住新房用了7年时间;2004年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害,造成27万户受灾,到2010年仍有一半受灾居民居无定所。将应对灾难与恢复重建分开推进,使得国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灾后重建进程缓慢,有的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
正因如此,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显得不同寻常?!八拇ㄕ唤鼋鍪侵匦滦藜杆课?,而是把未来二三十年后,当地的经济发展、群众的经济收入全部统筹考虑其中?!绷瞎苹鹉夏虾献飨钅孔以薜美āね绱嗽尢?。他认为,四川的灾后重建与发展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从为世界防灾减灾事业探寻有效应对办法的意义上说,汶川,既是中国的汶川,也是世界的汶川。
三
这是中国力量的核心源头,10年重建发展有力回答了巨灾之后的“坚强领导之问”。
灾难来临,猝不及防之间,有这样一句话让人震撼:党员干部留下,同学们先走。
灾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有这样一个群体让人铭记:生死一线之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关键时刻“豁”得出去;恢复重建之时,哪里急难险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始终奋战在灾后重建的最前沿。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大难巨灾面前,则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是否胸怀这颗初心的试金石。测试的结果就是:灾难当前,党心民心,心心相??;灾害突临,党群干群,生死相依。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痹谠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身影、一次次行动,是活生生的现实。这让日本记者大越武震惊不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中国各地同舟共济,拧成一股绳,地震灾区才得以迅速重建”。
汶川10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再次证明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之一,就是从汶川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党的领导”就是具体的、形象的、无处不在的,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史诗般的伟大抗争、伟大救援和伟大重建。
一个个时间刻度,清晰地记录下一个执政党对灾情的关注、对人民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第一时间,中央领导亲临一线,现场指挥,确保了灾区人心稳定;第一时间,党中央科学决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灾后重建,出台重建条例,印发总体规划,为恢复重建清晰勾画了科学、法治、阳光的轨道……在人们记忆中,无论是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还是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发展振兴的重要节点,中南海始终与汶川零距离,成为我们穿越灾难、崛起危难的“主心骨”和“定盘星”。
事实已经证明,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有如此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如此高效的统筹协调能力,也才有了从抢险救援、过渡安置到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一个个“汶川奇?!?;正是有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才立起了一面面旗帜、一个个标杆,也才在最短时间内凝聚起了灾区群众克难而进的必胜信念。
四
这是中国奇迹的决定因素,10年重建发展有力回答了巨灾之后的“制度保障之问”。
北川新县城。永昌大道两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一应俱全。夕阳西下,北川人三三两两在安昌河畔、禹王桥边散步、品茗;巴拿恰商业街广场上,成群结队的人们跳起羌族舞蹈。新北川的生活,祥和而惬意。
县城异址重建,平地起座新城。北川重建创造的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也让人们猜测,奇迹背后的“魔力”到底来自哪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的县城总体规划,山东省援建的永昌大道,中国侨联募捐兴建的北川中学……各不相同的援助主体背后,是一个共同的主题:社会总动员,全国一盘棋。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越性所在。
有国外媒体报道,汶川灾后恢复重建让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与能量,大规模动员社会和政府资源,大力度协调和调配市场资源,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
广东-汶川,山东-北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地震重灾县结成对子,实行对口支援。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一切为了灾区人民需要,一切为了灾后恢复重建。一省帮一重灾县,这一制度创新,是我国抗灾救灾史上的第一次。
“首都标准”“山东情谊”“广东速度”“上海质量”……这些特定名词的背后,是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出的丰硕果实。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灾后重建中,灾区“读秒”般的巨变,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伟力,向世界展示了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聚力应对的中国样本。
五
这是中国气质的深厚根基,10年重建发展有力回答了巨灾之后的“精神动力之问”。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痹诮衲?月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阐述,不禁让人联想到汶川地震中那座闪亮的精神丰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10年前青川受灾群众挂出的这两幅标语,喊出了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气神。
回望10年重建发展路,无论是血与火的抢险救灾,还是急与难的灾后重建,风雨兼程中,总有一个个故事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个个人物让人感动不已——
地震连着特大泥石流,北川开坪乡生猪养殖户龚兴兰一次次遭遇打击,又一次次擦干眼泪。支撑她的,是“只要人还在,就决不放弃,就一定坚持”的坚定信念。在汶川、在绵竹、在什邡……像龚兴兰一样失去家园的普通群众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没有抱怨,都选择了“一切从头再来”!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龚兴兰,“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事实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并非凭空而来,它源自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崭新结晶,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集中体现。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其他精神基座一起,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惨烈天灾不可怕,危难逆境不可怕……因为有了这股精神的力量,我们就能濒绝境而不垮,临狂澜而不倒。
六
这是中国速度的强大引擎,10年重建发展有力回答了巨灾之后的“方法路径之问”。
10年重建发展,灾区新貌让无数人为之感叹,也让无数人苦苦思索:“中国所掌握的,是怎样一把打开重建胜利之门的金钥匙?”
某种程度而言,透过那宽阔的街道、漂亮的民居、坚固的校舍,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些成就背后的制度创新和科学方法。
10年重建发展,强化顶层设计、注重依法依规、充分发动群众,使灾后重建有着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震后仅一个月,国务院即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使全国近2/3的省市迅速行动起来,加入到对灾区的重建帮扶之中。国务院印发的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建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可谓干货满满。从迅速出台恢复重建指导意见到迅速调整预算、迅速进行立法……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10年重建发展,强调民生优先、关注精神家园,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凝聚人心民意、形成最大公约数的过程。
从“百日攻坚”尽快完成过渡安置,到强调重建工作住房优先;从制定优惠政策关怀“三孤”人员,到引入心理帮扶做好疏导抚慰;从帮助灾区群众再就业,到完善再生育服务措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视重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民生建设的“短板”在重建中不断“拉长”。
10年重建发展,坚持尊重科学、树立创新理念,使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被一一破解。
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全域全程、开门开放、突出特色搞规划,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趋势,高起点谋划灾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路,用科学理念护航科学重建。正因于此,昔日工厂密布的汶川映秀镇,通过灾后重建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来了一次由“重”变“轻”的华丽转身。
说一千、道一万,重建“金钥匙”归根结底在于“创新”二字。不墨守成规、不固守旧制,以新理念、新思维为引领,走一条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探索之路、创新之路、自强之路,这是汶川地震灾区交出的时代答卷。
七
灾后重建与发展,包含着短期重建与长久发展两个阶段。如今,重建已画上句号,而发展的道路,正向远方不断延伸。
发展,是时代的永恒主题。4月的一天,我们站在汶川县萝卜寨前,阳光下,远处雪山皑皑,眼前山花烂漫,身后是羌寨新居,有着如水墨画一般的清新明丽。
10年过去,如同眼前的萝卜寨,整个灾区早已焕然一新,处处洋溢着新生的气息。通过重建与发展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灾区已实现从顽强挺立到充满活力的历史性嬗变。
重建或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透过浴火重生的喜悦,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来审视,我们会发现,昔日的地震重灾区,往往地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产业贫乏区。穿越灾难的人们,面临着摆脱贫困的新挑战。
因此,灾区重建与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原地起立,而要为灾区脱贫攻坚、转型升级来一次“重新定位”“重新校准”,为灾区可持续发展夯基蓄势、培土奠基。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发展振兴考题,是如何乘势而上、创造新的奇迹。
答案在哪里?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里。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专门来到他一直牵挂的汶川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总书记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是激励更是鞭策,这是号令更是指引。
——再启航,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奋力推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再启航,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灾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再启航,坚决破除“盆地意识”和固化思维,树立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进一步推动灾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灾区的发展与四川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
八
在地震灾区,“震生”是一个带给人希望的名字。就在今年5月12日前夕,北川震后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喜获女婴。一个新的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新的生活、新的希望。
2008-2018,汶川。10年白驹过隙,10年波澜壮阔。
壮哉汶川,在一片瓦砾中重建家园,争分夺秒,连续奋战。
壮哉中国,在地震废墟上创造奇迹,艰辛探路,凤凰涅槃。
诚然,10年前那场惨烈的地震,在中国大地上划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正是透过地震撕裂的这个伤口,在全世界目光的聚焦之下,人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国,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自信的精神脉络,窥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欣欣向荣的真谛。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前方,已有新的前进目标,也有新的雪山草地。
让我们再上征程,向着新的伟大胜利出发。(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