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 题:灾难与进步——汶川大地震后十年四川应对“大灾”的足迹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胡旭、张海磊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第10个防灾减灾日。
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突袭。10年间,四川又相继发生芦山地震、茂县山体高位垮塌、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救灾斗争的胜利。
灾后救援: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
“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救援力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灾难突发,首要的是最大限度抢救人的生命?!痹斡脬氪ǖ卣鹁仍乃拇ㄊ“踩本仍富又行闹魅魏罱魉?,“与死神赛跑,快速、有序、高效是关键?!?/p>
去年8月8日,7.0级强震突袭九寨沟,6万多人身陷灾区。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坚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边“地毯式”搜索被困和失踪者,边全力疏散滞留人员。
“21个小时,1万多辆车,6万多人的大转移,秩序井然?!彼拇ò硬刈迩甲遄灾沃葜菸榧橇踝髅魉?。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蒋劲松,曾在汶川大地震后徒步前往映秀勘察交通受损情况,途中险象环生。
“去年发生的茂县山体高位垮塌,我们很快就通过无人机实现垮塌体3D模型构建,为灾情研判和科学抢险提供了有力支撑?!苯⑺伤?,应急技术装备今非昔比。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同时,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推动实施了425个防灾减灾项目。
恢复重建:科学统筹灵活施策
汶川大地震后,面对规??涨?、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重建难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启动对口支援机制、“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
援建省市纷纷提出把灾区作为自己的一个“特殊县”,着眼灾区的提升与发展,把规划作为科学重建的重要依据,“5+2”“白加黑”,与灾区干部群众携手奋战。
震后三年,四川累计实施援建项目3668个,援建金额达784亿元,灾区住房条件和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013年,四川芦山县发生“4·20”强烈地震。在总结汶川重建经验基础上,结合芦山地震实际,中央授权四川探索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责任“催生”担当,地方主体责任凸显。一项项贴近实际的创新机制应运而生:出台农房重建强制性设防标准;异地设立“飞地园区”;开展省内对口援建……
灾区群众的智慧也得到激发。房屋重建有群众代表组成的“自建委”;项目的效果评价有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等组成的“评议团”;重建完成后有“自管委”……三年后,四川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说,新机制在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大灾的恢复重建中得到成功实践和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直通“最后一公里”,有效激发了灾区的内生动力,重建工作方向准、措施活、统筹快、效率高。
振兴发展: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
恢复重建仅仅是一个新起点。住上新房子,还要让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灾区振兴发展,正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在汶川地震灾区,青川的茶产业、北川的电子商务、汶川的生态旅游……如今,四川39个重灾县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2.8倍和3.7倍。
芦山地震三年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四川及时出台《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的意见》。
芦山所在的雅安市迅速落实,加快发展动能接续和转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绿而美、绿变金”的发展振兴之路。新材料、清洁能源、生态经济等成为重要支柱。
去年九寨沟地震发生仅3个月,四川省政府印发的《“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科学重建、绿色重建,把地质灾害的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灾难已经过去。如今的巴蜀大地,正放飞梦想,砥砺前行?。ú斡氩尚醇钦撸貉畹?、萧永航、董小红)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