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参观者在新华社展项的“大美中国”影像长廊留影。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施雨岑、丁小溪
读一读不同时期的新闻报道,听一听“洋记者”说她眼里的中国,定制一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明信片”……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新华社精心设计的相关展项带给人们丰富的观展体验。
此次展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新华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联合举办。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新闻媒体的独特视角,通过文字、图片、新媒体作品等,反映40年来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漫步影像长廊感受“大美中国”,在“时光讲述”“岁月罗盘”“追光忆影”中品味美好生活……颇具年代感的创意、富有时代感的呈现,让新华社展项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11月26日,新华网数字影视制作中心总经理张祺(左二)向媒体记者介绍新华社展项的“大美中国”影像长廊。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来到新华社主办的“大美中国”影像长廊,人们顿时会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一展项运用两块各长33.5米、高6.6米的长屏,将两个展区之间的通道打造成光影世界。
行走在影像长廊里,24小时延时拍摄的蓝天下的北京、塞罕坝秋景、长江经济带沿线风光、中国高铁等画面,以及56张无人机航拍图片、83张各族各界群众的笑脸照片、57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照片等令人目不暇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盛宴,让观众直观感受改革开放40年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与腾飞。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时举起手机、相机,拍下酷炫画面或合影留念。
“我们要把中国的‘大’和‘美’体现出来,不仅展现形式上要大气,还要通过内容的精心选取,让观众看到祖国高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快起来?!碧讣吧杓拼匆?,新华网数字影视制作中心总经理张祺说。
巨变中国,让来自英国的新华社外籍记者海伦·本特利心动不已。在展览的第二展区,以海伦为主角的一部时长3分多钟的竖屏视频短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我刚到中国时,只有一个小行李箱,只计划待一年?!彼娓咔逑允酒辽?,海伦笑着讲述自己当年的经历,“四年来,这个行李箱陪着我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气、决心和智慧?!?/p>
早上在西安看兵马俑,下午在成都看大熊猫,穿越秦岭的旅程崎岖美丽,原本要耗时13个小时的火车,如今乘坐高铁只需3个小时……海伦盘点着中国的沧桑巨变。她说,中国给她的惊喜,还将继续。
在第二展区,来自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孙昭排了数米长队后,终于等到参与新华社“见证四十年”互动体验项目。这是一个外观被设计成相机机身的系统,精选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改革开放以来具有纪念意义的12张经典照片,观众可选择喜爱的一张作为背景,点击屏幕快照,即可将自己的人像与背景合成,生成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明信片”,并可现场打印取走,留作纪念。
11月14日,参观者体验新华社展项的“个人定制”纪念“明信片”互动项目。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 摄
一张张笑脸,定格在“个人定制”的“明信片”里,拉近了观众与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个经典瞬间的距离。孙昭觉得,这个互动项目很有意思,“等这么久是值得的”。
除了定制“明信片”,新华社还精心设计了“留声四十年”互动体验项目,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扫描观众的面部信息后,系统智能匹配一首与其气质相符的经典歌曲,以熟悉的旋律唤起人们的回忆。
在“见证四十年”和“留声四十年”互动体验项目旁,是由时光转盘和报道内容两部分组成的“岁月罗盘”展项?!八暝侣夼獭钡闹行氖且桓龅厍蛞?,上面的亮点代表新华社180个海外分支机构。观众通过操作“岁月罗盘”上的触摸屏,调整时光转盘,选择报道内容,新华社相关作品就会在触摸屏和墙上的大屏呈现。
11月26日,新华社摄影部编辑林格(右一)向媒体记者介绍新华社展项的“岁月罗盘”互动体验项目。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文字记录了岁月蹁跹的脚步,图片是时代投射的剪影。同样位于第二展区的“追光忆影”展项,以“新华社与您一起穿越时空”为主题,运用弧面长屏,展示40年间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反映民生变化的经典照片。这些照片被制作成缓移播放的胶片长卷,象征岁月流动、时代变迁。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于11月13日上午开幕??挂岳?,各界群众参观热情高涨。截至11月26日,累计现场观众达到52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