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精彩讲解是人们了解展品背后故事的重要渠道??山?,杭州某博物馆中的一幕却引发舆论关注:由于摸不准金牌讲解员的上班时间,一位母亲便自己将万字讲解稿背下,说给女儿听。
上万字,背起来肯定不轻松。这位母亲不辞辛劳,啃下这部“万言书”,无疑是希望孩子来一次博物馆能够有所收获。而这份希冀,何尝不是广大观众们的心声:文物很重要,也很珍贵,但大家更希望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像这样背诵万字长稿的虽属极端个案,却抛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那就是博物馆如何强化“教育”的功能,打破“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提高观众参观之后的获得感。
博物馆不是单纯的旅游景点,也不是粗糙的展览柜台,文化感知与体验是观众对它的重要需求。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不断攀升。作为国家文化重要载体的博物馆,自然成了很多人走近历史、感知文化的首选。2018年全国博物馆接待量超过10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有四成游客参观了博物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股热潮中,除了故宫、国博等“大IP”,许多博物馆“火起来”之后并没有真正“活起来”。有人将此归结为专业人手不足,特别是“金牌讲解员”缺乏。但在笔者看来,或许并不尽然。
人们来到博物馆参观,目的是获取知识、受到教育,而这与是否跟着一位讲解员边走边听并无直接关联。身处信息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做到实物与信息的直接互联。只要将丰富翔实信息编辑好,博物馆完全可以通过“扫一扫”实现讲解。而这样的设置某种程度上也赋予了观众以自主权,对感兴趣的展品就多听、听仔细,对不感兴趣的也完全可以选择略过,有效增强每一次观展的获得感。从现实来看,那些人气旺、好评度高的博物馆,无一不是在信息交互方面做得比较好、比较细的。比如,在三星堆博物馆20周年庆典中,全息裸眼3D投影文物图像震撼全场,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比如,互动游戏《绘真·妙笔千山》,将《千里江山图》与游戏化结合,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可以为博物馆策展提供经验。
主动结合科技,积极求变求新,用“过去”照亮“未来”,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每位参观者,博物馆能做的创新还有很多。(鲍南)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