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租房,“人脸识别”的治理启示(现场评论)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种民生,维护保障房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管理的生命线,必须确保保障房姓‘公’,把资源分配给真正需要的群众”
北京市住建委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既深入贯彻中央精神,也积极顺应群众期待,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保障房管理模式
来到位于北京丰台的阅园四区公租房,记者目睹了人脸识别系统的精准:住户抬头刷脸就能自动打开闸门,一位中年人驾驶摩托车想直接进小区,却因识别失败不能进入,询问之下才知道,他并不是公租房小区的住户,需要刷身份证才能进入。人脸识别系统就像无形的门神,守护着公租房小区的安全。
在公租房装人脸识别系统有什么好处?随机采访几位大爷大妈,回答最多的就是安全,“不像以前一样谁都能随便进”。其实,在普遍的安全感之外,人脸识别系统更提供了一种公平感,目的也正是要维护公租房的公平分配。以阅园四区为例,公租房的月租金只有周边商品房的一半,这样的价差使得转租转借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如何有效治理公租房转租转借,如何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成为城市治理者面临的一道考题,也成为各地普遍关注的治理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北京市住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邹劲松有切身体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种民生,维护保障房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管理的生命线,必须确保保障房姓‘公’,把资源分配给真正需要的群众。”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之后,只有录入系统的住户才能刷脸进入,而那些通过转租转借混进来的人则难以蒙混过关。目前,北京已经在68个公租房项目中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未来将在全市公租房项目中全面铺开。覆盖之广,力度之大,反映了城市治理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和勇气,也为确保保障房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治理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智能化”作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住建委开创“互联网+保障房管理”的治理思路,探索“人防+技防”的治理方式,正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北京郭公庄家园公租房,电梯里装上了“智慧云梯”,实时向住户提供信息服务;人脸识别系统还能提供大数据服务,可以实时监测那些常年不出家门的老人,为这些老人提供精准养老服务;北京市住建委线上办公体系不断完善,申请保障房只需要在网上办理手续,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梢运?,运用科技手段优化城市治理,有利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解决城市的治理难题。
治理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把科技融入治理,更体现在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标本兼治、科技强治和社会共治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保障房管理模式。保障房管理是政府职责,如何能够把职责做到最优化?北京市专门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一方面,保障房中心凭借政府注资撬动起千亿级的社会融资,激发了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保障房中心以市场化方式经营保障房,实现了融资多元化、建设标准化、分配精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用市场杠杆,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既深入贯彻中央精神,也积极顺应群众期待,用治理现代化实现党心民意同频共振。
在北京市采访保障房建设,感受最深的是“情怀”和“担当”两个词。北京市住建委保障房使用监督处处长林妍艳自豪地谈到自己的同事,“很多人从外面考进来,就是想做一份为百姓利益服务的工作。”这份为民情怀,正体现着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彰显着城市治理者放眼长远的胸襟。邹劲松多次提到,“三分建,七分管,建是短期的,管是长期的,建设体现敢于担当的力量,管理体现施之长远的智慧”。有为民情怀,有担当精神,有治理智慧,我们就能让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也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惠及更多人。(李 拯)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