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损失和浪费,是当今时代的巨大挑战。9月29日是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全球范围内约有14%的粮食损失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环节。近些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各环节的浪费损耗现象仍存在。据测算,我国每年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和浪费的粮食总量超700亿斤,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餐桌之外的粮食浪费,与农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有关。比如有媒体报道称,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没有专门的存粮工具,一般就是把地里收回的粮食直接晒在庭院地上。如此屯粮,难以避免粮食因受潮、发霉导致的损耗,同时也容易遭受老鼠的侵食。在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也应该更加注重智能装备与智能化。
这些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农业劳动力,但客观而言,仍面临智能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锋德表示:“虽然已经出现了农业物联网、育秧流水线、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但整体来看,我国农业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还不高,对节粮的贡献还有很大提升空间?!?/p>
首先,由于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反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机器伤粮”现象。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农艺技术不统一,但农机尚未做到分类配套,尤其丘陵地区难有好机可用。以玉米为例,我国种植行距在30至60厘米之间,加之品种、成熟度、倒伏情况不一,造成机械化摘穗漏摘率高。另一方面,玉米粒较为干、脆,机收玉米容易掉落玉米粒,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仍然较高。
其次,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基础数据积累不足,制约了农业智能装备的发展。以小麦联合收获机为例,据有关介绍,目前我国所有机型采用的仍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机院基于当时农艺试验出来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正因为这些年基础研究不够,数据缺失,小麦联合收获机的设计参数没能“与时俱进”,到了田间地头容易“水土不服”。
再次,适用于农业领域智能装备的传感器缺乏,智能大脑“缺目少耳”。王锋德介绍,农业领域机械、智能装备需要3000多种传感器,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300多种。农用机械、智能装备需能适应在水田、泥浆等环境中作业,能承受较大震动,这都对专门性的传感器提出要求。
虽然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但智能化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以智能促节粮潜力巨大。破除“烦恼”的钥匙,或许就蕴含在“烦恼”里。
其一,要大力促进农机农艺再融合,使二者协调发展,并贯穿播种、耕耘、田间管理、收获等各环节,最大限度实现好种好得、颗粒归仓。比如,可以针对作物的不同产量自动调节脱粒间隙的脱粒滚筒,安装有籽粒损失监测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状况控制拨禾轮转速的割台等。这些都能有效降低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率和损伤率。
其二,要加大基础理论研究投入,用中国农机支撑起中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重要农业科学研究,转变农业研究追随国外的“跟跑者”地位,立足我国农业现实,做能服务于东北黑土地、西南丘陵等“接地气”的理论研究,能为智能化转型升级做准备。
其三,要推动国家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制修订,进而带动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比如,先进传感器数据接口、变量作业智能装备、作业决策支持模型、农机信息化数据平台等,都需要国家标准来支撑。日前,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组织修订大米国家标准,按修改后的大米国家标准测算,每年可减少加工环节大米损失250亿斤左右。
最后,要加强农机农艺培训,让机械化、智能化装备成为“新农具”的同时,也要让农民成为技能武装头脑的“新农人”。当前的农业生产,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用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影响农业智能装备“功力”的发挥,尽快掌握智能技术也至关重要。
?。ㄐ禄咳盏缪镀缆墼蓖跞舫剑?/p>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