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31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邀请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就四中全会传递的重磅信息进行深入解读。
精彩观点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您看过公报后总体感觉是什么?这份公报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十九届四中全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清醒深刻的历史自觉、高瞻远瞩的战略定力和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
我认为,全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向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作出的政治宣示和政治安排。什么是政治宣示呢?就是告诉中国乃至世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全会对这样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展现了坚定的政治意志、坚强的政治决心,当然也作出了极为明确又实事求是的政治安排。
点击详细》》》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制度”,制度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何重要意义?
制度是人类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需要科学完备的高效的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制度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的物质成果保驾护航,还要为正在和将要进行的改革发展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正能量。
不难发现,新中国70年的发展充分彰显了好的制度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国家、治理国家,如何尽快让中国社会摆脱贫穷、摆脱落后,走向繁荣,走向进步?一定要有好的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点击详细》》》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步走”的时间是一致的,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角度,应如何看待这一总体目标?
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化形态,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形态?;痪浠敖?,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制度也应发展到什么程度。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体目标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吻合。
2020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它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会站到历史的新起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在制度建设上,就体现在四中全会提出的建党一百年时,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点击详细》》》
十九届四中全会分析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总结为十三个“坚持”,这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制度建设的重大部署有何意义?
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概括为十三个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本质属性到制度价值追求、到制度立场、制度运行方式等各个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一个系统表达,可称之为“优势叠加”。比如,党的领导有优势,人民当家作主有优势,依法治国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当把三个优势有机统一起来,是几何级数的优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是具体的每一个优势的体现,更是这十三个优势叠加后的巨大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点击详细》》》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13个“坚持和完善”,涉及治国理政的各个层面,应该怎样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
这次四中全会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它是系统完备的,那么系统完备体现在什么方面?是由哪些制度组成的?现在我们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
点击详细》》》